高中生物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该知识点包括研究思路(筛选菌株、统计菌落数目、设置对照)、实验设计及操作提示几个要点知识。

      1.  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

    (1)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够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体内能合成脲酶。这种物质在把尿素分解成无机物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

    (2)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 实验设计:

      土壤取样→样品稀释→取样涂布→微生物培养→观察并记录结果→细菌计数。       3. 操作提示:

    (1)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目的是从众多微生物中分离所需要的微生物。

    (2)选择培养基应用实例:

      ①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

      ②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③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可以分离固氮微生物,因为非固氮微生物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存。

      ④当培养基的某种营养成分为特定化学成分时,也具有分离效果。如石油是唯一碳源时,可以抑制不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的生长,使能够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存,达到分离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的目的。

      ⑤改变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也可以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常见考法

      本知识点主要考点集中在对尿素分解菌的鉴定方法上,其次是微生物计数的方法也是常见考点,但本部分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考题中,以非选择的形式考查不常见。


误区提醒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

      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3. 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应为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的氮源只有尿素,理论上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在上面生长。其配方如下:

    KH2PO4         1.4g

    Na2HPO4                   2.1g

    MgSO4·7H2O             0.2g

    葡萄糖                       10.0g

    尿素(唯一氮源)        1.0g

    琼脂                          15.0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自来水定容到1 000 mL。

     【典型例题】可以鉴定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方法是(  )

      A.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

      B.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二苯胺试剂

      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苏丹Ⅲ试剂

      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双缩脲试剂

      答案:A

      解析: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不能分解尿素获得氮源的细菌不能生长,而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利用尿素作氮源,将尿素分解为氨,使pH升高。若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指示剂将变红。此培养基既属于选择培养基,又属于鉴别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