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董仲舒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参政,中央设太学,地方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被儒家所垄断(“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虽然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结束了各学术流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


常见考法


误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