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中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实行了以余粮收集制为代表的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点的政策。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新经济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决定调整政策。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政府还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这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斯大林模式”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苏联政府还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种模式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但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但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常见考法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和走向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重点内容。考试重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内容和评价方面进行考查。要求掌握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及其内容与影响。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应如何进行正确评价?考查方式从提供新材料、新情景入手,通过主客观试题形式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误区提醒

      新经济政策实质并不是要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发展商品经济。仍然是坚持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全面理解。特别是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容易被学生忽视。

     【典型例题】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答案:A

      解析过程: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这一口号,可以判断加入集体农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出现了过激现象,选A。

      规律方法:对于材料阅读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背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农业集体化存在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