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52年,中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汽车制造和飞机制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常见考法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是当代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考查的难点之一,主要考查内容包括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取得的成就、正确认识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考试题型以客观性试题为主,主观性试题主要涉及一五计划的内容,通过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为题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经济建设中的失误主要从原因角度分析。“文化大革命”时期考查内容很少。


误区提醒

      该知识点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学习,在学习中容易混淆的知识有: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的“和平过渡”既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4、“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典型例题】

下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B.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三面红旗”,可知是大跃进时期的情景,从材料信息“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可知这是针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党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故A项说法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