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换绑成功
更新时间:2025-04-29 15:36:36 围观:3311 收藏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学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始终坚持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交叉融合、创新培养模式”等举措,打造“新农科”人才培养新高地,为现代农业发展输送更多知农爱农拔尖创新人才。
一、强化需求导向,持续优化调整本科专业结构
学校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按照教育部关于“四新”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推进实施“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计划”,逐步优化调整本科专业布局。近五年,学校新增开办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科学等13个本科专业,撤销3个专业。截至目前,我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8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总数达到9个,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体系更加完善。
2025年,新增生物信息学、数字经济、土地科学与技术、生态修复学、智能建造5个本科专业。生物信息学面向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交叉领域重大前沿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在农业生物领域的优势,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基础的交叉型人才;数字经济培养熟悉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深谙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数据科学、数字技术、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及数字分析与预测技术,契合现代经济数字化转型与治理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土地科学与技术深度服务国家“藏粮于地”战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打造“学科交叉+技术赋能”的创新培养模式,深度融合遥感、大数据与智能监测,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生态修复学聚焦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水土修复与保持、农林污染环境治理、生态价值产业化及流域综合治理等领域,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智能建造面向建筑业深度转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数字创意、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与建筑产业相融合,培养掌握多学科交叉知识和智能建造技术,能够推动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突出交叉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学校深度整合44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资源,依托众多省部级科研平台构建科教融汇育人机制,积极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2025年,学校重磅推出“微专业”培养计划,围绕科技前沿、服务产业发展、“农学+”专业升级、素质能力提升、国际视野拓展等五大特色微专业方向,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进农、理、工、经、管、法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对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学生可根据兴趣与职业规划,在两年时间内,跨学科选修5门左右核心课程,获得微专业证书。
三、深化模式改革,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围绕国家高层次急需人才培养,立足学科特色和办学使命,持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通道。一是稳步扩大生物育种“强基计划”招生计划和招生省份,设立经济学基础拔尖培养班、生物科学基础拔尖培养班(新生进校后二次选拔),着力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相关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持续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设置植物生产类、动物医学、水利类、资源环境科学、食品营养与健康、农林经济管理等6个卓越班招生,实行“2+X”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三是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范式,设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卓越工程师班,采取“3+1”校企联合培养,培养适应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领军人才。
四、全球视野赋能,打造国际化育人新格局
学校以国际化战略驱动人才培养创新,与全球31个国家(地区)106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合作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和环境科学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达到培养要求后,获得双方学位证书和我校的毕业证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海外升学率达到80%以上。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支持优秀本科生到国外知名高校交流访学。与多所国外大学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实施“2+2”“3+1”“4+0”等培养模式,实行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签约单位之一。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各类留学生427人。
五、AI+赋能教学创新,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
学校深化以“AI+”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资源为支撑的教育教学新范式。依托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和智慧教学云平台,以AI+大数据为驱动,形成理论、实验、实践教学一站式全场景智慧教学。构建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平台,推动“AI+X”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营造开源社区,支持实训实践。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组织申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设计15类AI赋能场景选题。强化AI赋能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深化智慧类专业内涵建设。建设“AI+”示范课程和数字化教材。强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打造“AI+”课程、教材体系;开展“AI+”课堂创新,推动教学从“师生交互”向“师-机-生”深度交互转变,推动人机交互模式下的学习范式变革,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六、汇聚育人合力,打造全维度优质教育资源矩阵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升级教学资源平台、优化师资配置机制、拓展实践育人空间,为广大学子搭建贯通课堂内外、链接行业前沿的立体化资源网络。
学校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共建未来农业研究院,探索未来农业发展战略,优化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布局,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的制高点,为引领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聚焦智能农业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高端农机产品孵化,打造跨地域、跨学科的高水平研发机构。迭代升级重大尖端教学仪器设备114台套集中力量打造智慧教学公共服务系统、农工交叉融合新农科专业实践创新平台、生物科学拔尖实验创新平台以及食品营养与健康实验创新平台等4个公共大平台。系统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重点产业链的紧密对接,促进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实施“三级导师”团队建设,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管理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双创项目。通过资源集成与机制创新,学校为学子搭建起“教学-实践-科研-产业”全链条成长支持体系。
未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紧扣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建设目标,持续推进专业结构优化,稳步扩大招生规模,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来源:高考圈”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高考圈”,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手机号换绑成功
手机号换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