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圈 > 知识社区>专业资讯 > “史上最大规模高校专业调整潮”来临,究竟什么专业才

“史上最大规模高校专业调整潮”来临,究竟什么专业才是好专业?

 更新时间:2024-12-18 09:21:39 围观:2299 收藏

根据社会环境及人才供需结构变化发展的趋势对相关专业进行增设、撤销、合并、更名等措施,本是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常规举措。然而今年,全国各大院校针对本科专业的“优化”力度之强劲,似乎有些超出了常规认知。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对外公示了2024年度拟撤销或停招的本科专业名单,涉及专业数超过100个。其中,四川大学申请拟撤销专业的数量最多,共计31个。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其中工作目标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并规定“对连续5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处理”。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其中,新增布点1673个、撤销布点1670个,数量基本持平。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工学所涉专业点1322个,占比39%;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持续减少。

从区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点有1802个,占比53.17%。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完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更趋理性和平衡。从撤销专业的学科门类看,根据近5年数据,工学门类以30.9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管理学、理学紧随其后。

在如此大规模大幅度的专业调整进程下,以往我们对许多专业类别的传统认知或许已跟不上目前的社会发展与就业形势,很多新兴专业的出现也亟待我们去了解并接纳。基于这样的背景,面对2025年尚且未知的高考志愿填报风向变化,不少人不禁会发问,究竟什么样的专业才是好专业呢?


工科专业调整撤销为何高居榜首?

今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培根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邬正阳曾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上发表了《近十年我国工科专业调整:逻辑与反思》这篇论文。


文中披露,据教育部2013—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统计数据,我国工科专业十年来新增备案布点数为7566个,共涉及240个工科专业;新增审批专业布点472个,涉及128个专业,其中新专业数量占比极高,十年间共开设96个新工科专业,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专业在全国布点均超300个,总数超2000个。如此规模和力度的工科专业“大洗牌”,堪称是绝无仅有了。


被裁掉的工科专业主要呈现以下逻辑特征:

第一,典型性传统工科专业撤销较多;第二,撤销的专业能够在新增审批的专业中以“智能/智慧+”形式呈现;第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以电子及计算机等为核心技术并衍生的工科专业正逐渐消退,传统“热门”专业开始慢慢“降温”。

而新增设的工科专业主要呈现以下行动逻辑:

第一,“智能/智慧+传统工科”成为最典型的新设专业模式,如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智能采矿工程等,数量将近20个。

第二,随着信息技术的积累,日趋成熟且独立的新技术开始尝试去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制度化改革成为新专业类别,如增材制造、虚拟现实技术、物联网工程、区块链工程等技术型的新专业。

第三,国家重大战略和“卡脖子”技术的社会需求映射到专业建设上来,如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储能科学与工程等。

第四,专业调整尝试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如新能源车辆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保密技术、密码科学与技术等,均为国家战略的研发建设而生;另外像茅台学院的白酒酿造工程、浙江理工大学的丝绸设计与工程等则天生带有服务区域产业的基因和使命。

第五,寄希望于交叉融合出新,试图打破专业壁垒,创造更为全面的复合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如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等。

不过,在传统工科专业走向智能化、复合化、社会化的进程中,仍需我们不断反思及追问:当传统工科专业冠名“智能”或“智慧”之后,专业真的更加智能了吗?基于技术(特别是典型工具技术)、装备或产品设立的新专业是否真有必要?大量开设新专业是不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最佳选择?新专业是否能够涵盖其前沿技术和反映其知识体系的真谛?

传统工科专业在短期内的招生竞争力减弱,甚至很多高校大量裁撤传统工科专业,这是否真的意味着传统工科专业已没有竞争力,彻底过时了呢?


什么专业才是“好专业”?

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一直被视为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风向标”。根据今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着力优化同当前社会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通知》明确,支持高校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动力、绿色低碳、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布局相关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层面急需紧缺的人才。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同时“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率)”作为衡量专业是否需要减招、停招直至撤销的重要指标,会得到各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一般来讲,撤销专业代表人才市场已经供大于求。但实际上,生源不佳、就业率过低、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没有办学优势、不宜在本科阶段开设等,都可能是院校决定裁撤专业的原因。因此每年对专业的撤销和增设都是常态,往往根据学校特色定位、社会需要等不断做动态调整,严格上讲,并非撤掉的专业就是不好的,被社会淘汰的,也并非增设的就一定有多热门,这些都需要用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

今天的热门专业,未来可能就会变成冷门。本科4年学制,加上研究生至少要读7年,如果再念博士就是10年。从4年到10年,很可能刚好经历一个专业领域由兴盛到衰落的发展周期,就像土木和建筑这类专业,10年前曾长期占据“绿牌专业”榜单之首,如今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动荡及政策调整,各地招生生源已几乎枯竭。所以,没有人敢信誓旦旦的说,某个专业在未来就业前景就一定会好。在高考选择志愿时,也一定要具有长远的规划与考虑,不能只看重眼下需要。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好的专业?人生是扬长避短,不是以短搏长,你最擅长的领域,就是对你而言最好的专业,只属于你自己的“热门”专业。因此对家长和学生来说,没有绝对好的专业,只有适合自己的专业。对于专业的选择,需要在充分了解目标院校办学情况、办学优势和特点的前提下,找到自身兴趣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而定位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

更何况,在知识和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当下环境,一个人的专业发展与职业选择会有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与其过于纠结报考专业是否热门,就业面是否广阔,更需要关注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备知识跨领域迁移的能力,还有数字时代接纳先进技术的能力,以及人文与科学素养等重要的底层核心能力。



关注高考圈微信(vtstudy),与高考圈互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来源:高考圈”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高考圈”,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